成都以一部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成功为例,展示了如何用一部动画撬动千亿级产业生态。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成为了成都的一张名片。
一、人才磁场:成都的“哪吒式”逆袭逻辑
成都通过给“非主流”天才一个舞台,吸引了大量的人才。比如在电竞领域,成都举办了大量的电竞赛事,养活了23家电竞俱乐部。在科幻领域,成都引进了大量的科幻机构,并举办了多场青少年科幻主题展。成都用政策和场景库,将电竞馆、科幻展和动漫节变成了年轻人的“大型求职现场”。
二、产业协同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全员上桌”
成都的产业协作模式是成功的关键。在《哪吒2》的制作中,参与的国内动画公司数量超过130家,背后有4000名动画人的支持。成都还通过科幻和文旅的结合,打造了全球首个“三体四维空间”,并且通过版权ABN等金融工具,提高了文创企业的融资效率。数据显示,成都的科幻衍生品逆势增长35.35%,证明了IP的价值。
三、城市品牌:从“火锅味”到“国际范”
成都通过全球化野望,将自己的城市品牌推向了全球。比如在《哪吒2》的北美首映中,成都的文化元素“急急如律令”被译成“Quickly BiuBiuBiu”,引起了外国观众的兴趣。成都还通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宣传片等方式,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了全球。
四、长期主义:百亿票房只是起点
成都的野心更大,他们希望通过科幻+的方式重构城市基因。成都已经制定了《科幻产业发展规划》,并且通过技术革命和顶层设计,将成都打造成世界科幻之都。他们还通过青少年科幻教育、产业基金和人才公寓等方式,将科幻产业发展成为全生命周期产业。
成都通过人才磁场、产业协同、城市品牌和长期主义的方式,成功撬动了千亿级产业生态。其他城市可以借鉴成都的经验,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。
- 成都
- 动画产业
- 人才战略
- 产业协同
- 城市品牌
- 长期主义